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

大家醒醒吧!看看這不慕榮利!


不慕榮利的真相
前言-
    假使:陶淵明是一位頂尖聰明的人物,他很想出人頭地。本篇將以新的視角看待「不慕榮利」。
    記得有一篇課文《五柳先生傳》: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宅邊有五柳樹……不慕榮利……黔婁之妻有言:「不戚戚於貧賤,不汲汲於富貴。」極其言,兹若人之儔乎?
    課文內容敘述:陶淵明先生假借五柳先生之名,寫一篇自傳,全篇皆褒無貶,甚至引用黔婁之妻所言,說明自己能安貧樂道、淡泊世俗的一切,文末感嘆自己生不逢時,卻有著上古時代人的心態。那麼究竟:為何大家都認識陶淵明這個人呢?
    有些紀錄說明著他曾經作過多次官,卻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,看不慣官場上的各種迂腐,受不了塵囂中的古怪禮教,使得空有一身才智的他從此不再為社會出力。
    我總認為隱居是成為名人的最佳捷徑,他為啥不把官職做好坐滿?難道別人大招都開了你還堅持使用普攻?不管他在那裡隱居,這篇《五柳先生傳》能留名千古,必定是他當時所設想到的,也許不做官是懶惰?還是一種堅持原則的固執?他假若真的不慕榮利,當初就好好學耕田不就好了?做官做不到自己想要的,最後才來一個轉折,有沒有那麼漂亮的劇本哪?
    因為沒錢所以要做官。如果有人堅持這種說法,那陶淵明為何不會想到那些錢的源頭?可不是由辛苦工作的百姓努力而來的嗎?如果他真的做了一個品行優良的官員,我才不信整個鄉里有人不認識他哩!
    把事情拉遠一點,看看甚麼叫名利,顧名思義,包含抽象的名聲和實質的利潤,做官這件事,能讓你所管理的布衣們識得你,能讓你在較優質的工作環境中取得理想的薪資,不就是名利雙收嗎?
    如果陶淵明從出生那一刻,對名與利便毫無感覺,那他一定不會去做官,所以他不慕榮利的心態,必定是歸隱之後才領悟到的哲理,每個人都會也都可以寫文章,但為甚麼他的文筆卻始終保持高調、品質也高人一等?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個接觸世人的管道,在他心中,總是有那麼一絲絲遺憾,能夠委屈自己替五柳先生寫一篇文章,已經是他莫大的苦衷了,這麼一位品格高尚的文人,便帶著期盼與感嘆真正離開了世俗。
    最後聲明,本篇文章大多屬主觀想法,純粹把想寫得寫下來,無任何不敬之意,若有冒犯之處請見諒。本人對陶淵明仍是保持尊敬、崇仰之心態,只是對「不慕榮利」這四個字有所意見罷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